衛武營本事
從亞洲躍向世界的舞蹈風景
撰文|周書毅
走過疫情下的這三年,12部舞蹈電影短片在此誕生。透過跨國共製的方式,用舞蹈影像的創作持續展演的動能,從亞洲向世界發聲。
2023《沖流》幕後花絮
2020年初,疫情影響了全世界人類的生命樣態,政治、經濟、教育、藝術文化等都受了很大的衝擊,而表演藝術場館更是在疫情高峰期時,休館數次,當時的表演節目紛紛取消,各種線上展演的形式開始出現,而舞蹈影像創作也是其中一種延續與持續動能的方式。於是2021年初,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香港大館、臺中國家歌劇院與衛武營國家藝術中心聯手發起「舞蹈風景-亞洲舞蹈影像共製計畫」,透過影像與舞蹈的委託創作,打開了屬於亞洲的身體故事。有紀錄片,也有劇情片,還有許多難以定義的實驗片,當電影遇上舞蹈,就是這麼多可能,只是沒有想到當電影真正走入市場的時候,舞蹈是如何生存的。
2021 《暖化之後,我住在...》周書毅x呂威聯x王榆鈞特別剪輯版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委製作品
我們為何不看舞蹈的實體表演,要看舞蹈電影?當然這樣的藝術並非在疫情下誕生的,有了影像開始就有了所有人類的行為背影紀錄下來,只是影像的語言有非常多,與舞蹈依樣都是一種說話的方式,所以當影像遇見舞蹈,那就構築成一種新的藝術語彙,於是也開始越來越多創作者開始創作這樣的作品,也因此世界上有非常多舞蹈影像節,無論長片或短片,無論是劇情或是非敘事的實驗,都非常的多。而在疫情下,也許我們能再次藉由這樣的藝術形式,來與大家分享舞蹈的力量,在影像的舞台之中。
影像中的原創音樂也是這計畫非常珍貴的,音樂創作者王榆鈞、許雁婷、ABAO 阿爆、溫娜、劉志強、萬幸、劉常慶、錦、莊立權、他們為舞蹈影像創作配樂,甚至是在共同創作的途徑中,用聲音創造身體在影像之中的語言,有的人是從劇場跨足影像,有的是從作曲到配樂的嘗試,音樂創作者也打開了新的舞蹈音樂可能。
2021-2023 的舞影紀事
臺中國家歌劇院從舞蹈家陳武康與余彥芳的作品《山林轉換:走跳計畫初步》開啟,由香港導演黎宇文共赴山上探索,真實記錄兩位舞蹈工作者在行山間的談話與身體運動,他們彼此對舞蹈生命的轉換與啟動。小事製作與來自德國的Peculiar Man合作的《敬啟者To whom it may concern》由跨界影像導演吳曉蘆執導,將生命的荒誕與孤獨創造出獨特的語彙,而照作品也是原本要搬上劇場的作品,因疫情有了新的面貌。布拉瑞揚舞團的《我・我們》是近年難得看見他們的影像創作,將原住民符號重新拼貼再造,當代舞與電子音樂撞擊出非定義的身體美學,導演何孟學也在舞團強烈風格下執導出新的可能。身分認同與對於創作的突破,是在這三部作品中可以感受到的精神。
2021《山林轉換:走跳計畫初步》臺中國家歌劇院委製作品 |
2022《敬啟者To whom it may concern》臺中國家歌劇院委製作品 攝影:宮嘉延 |
2023《我・我們》臺中國家歌劇院委製作品 攝影:高信宗
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的首部舞蹈影像製作,是紀錄舞蹈家張永祥在房間裡的生活哲思與感受的《居。拘》,葉奕蕾和廖捷凱導演將他的身體質地與舞蹈生活之間的關係,與疫情下的真實面呈現出來。第二部《伴》是由獨立舞蹈工作者卓子豪和陳子謙導演的首次合作,在彼此成熟經驗的撞擊下,創造出影子與自身生命處境的對話。《我在,不在?》是導演鄧寶翠與編舞蔣佩杉和林振發的共同合作,場景是家,關係來自家庭,身體的記憶也來自於家的空間去創作,那複雜交織的情感都在影像中的舞蹈述說著。三個階段的委託創作,可以看見回到關照自身的情感力量。
2021 《居.拘》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委製作品 攝影:TAN Hai Han |
2022《伴》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委製作品 |
2023《我在,不在?》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委製作品
香港大館《毛‧恐不入──毛鬙鬙》探討恐懼的存在與宗教精神性的儀式性,由曾景輝編舞並與 黃耀權合作共演 ,葉雲生導演掌鏡,場景從自然景觀與超現實的視覺創作出一種未知的生命體。《漫漫》是不加鎖舞踊館的藝術總監王榮祿一人演繹,葉奕蕾和李偉盛執導,身體在看似無盡迴圈的生命中,在失衡與平衡之中,尋找出口的光。《當下》由萬幸創作,透過踢踏舞者黄思豐與現代舞者麥婉兒的生命經驗去演繹過去、當下、未來的省思。三部作品都在梳理舞者面對自身生命歷程的啟示,同時也在思索未來之路。
2021 《毛‧恐不入 毛鬙鬙》(階段性創作)香港大館-古蹟及藝術館委製作品 |
2022《漫漫》香港大館-古蹟及藝術館委製作品 |
2023《當下》香港大館-古蹟及藝術館委製作品
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出品的三階段作品都與自身生命和環境有關。從討論全球暖化議題的《暖化之後,我住在…》展開,編舞周書毅與導演呂威聯在衛武營的屋頂上拍攝,探討人類生存的困境,在此地遙望整座城市的未來想像。《歧路身林》由黎宇文執導,透過原住民身分的回鄉之路,從臺南前往新竹尖石鄉梅花的生命矛盾感開始,由當時稻草人現代舞團駐團編舞周書毅創作。《沖流》是獨立影像工作者駱思維對於人生路上影響自己改變與不變的思考之作,由微光製造王宇光編舞,田孝慈和李尹櫻共同演出。這三部委託製作,都為臺灣的環境留下難得的思索,讓舞蹈影像有不一樣的觀看角度,同時也認識了臺灣的風景。
2022《歧路身林》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委約展映 攝影:陳長志 |
2023《沖流》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委製作品
舞蹈如果是風,影像是光影,音樂是溫度,三者之間看似無法實際觸碰,但卻是感官上共存的介質。想像我們站在風中,注視著日落的遠方,身體會隨著風的溫度與光線而有所改變,改變的是呼吸的節奏與情緒,感受隨之成為兩者之間的共存的答案。
走過三年的「舞蹈風景-亞洲舞蹈影像共製計畫」,累積出這麼多的創作能量,期待能延續下去,從亞洲出發,走向世界 !
2021 《暖化之後,我住在...》幕後花絮
推薦閱讀
追焦,舞踊時的身體訊號
「我」的存在,來自意識,而早於「我」的認知之前,身體就已存在,因此相對年長許多,即使未來對「我」的認知因年老消逝,身體仍相伴至末。至始至終,身體都存在。儘管蒙受教育、社會化後,「我」之意識已經先行於身體,導致嚴重與身體脫節,身體依然不斷發送訊息,只是訊號強烈與否。在需要重新與身體同步並審視與其關係之重要途徑,便是舞蹈,因而「舞蹈,是一部身體史」為題、關心藉由舞蹈開展出對身體及身分種種省思的舞蹈影像徵件便油然而生。
雖然高雄不下雪,但我們有學姊-《遇見胡桃鉗的女孩》
1987年,有一隻死去的藍鯨被海浪沖上加拿大的岸邊,人們決定原地把鯨魚埋起來,二十年後再挖出來,以求一副完整鯨魚骨骸。 「20年?埋上20年?」我心想「這太驚人了,人們要對環境的穩定多有信念,才會做出這種橫跨20年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