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武營來開槓】|講座側記 1-3 月
1月|生命鬥士-貝多芬
2月|貝多芬交響曲中的明珠與遺珠
3月|瘋迷24貝多芬攻略
文|Stella Tsai
24小時都聽不夠
一網打盡貝多芬的遺珠與明珠
呼應衛武營主辦節目《瘋迷24貝多芬》,第一季【武營來開槓】以貝多芬為主題,介紹這位樂聖譜寫傳世樂曲的精采故事,也提供參與《瘋迷24貝多芬》活動的攻略,作為前導聆聽準備。
挑戰瘋迷24貝多芬,必先好好認識作曲家的一生
首場以《生命鬥士—貝多芬》為題,資深古典音樂媒體人邢子青從貝多芬的人格特質、當時的社會環境與文化背景切入。一如歌德總形容貝多芬是「內在天真樸實、外在熱情奔放的創作者」,他既寫出激烈奔放的《命運交響曲》,呈現自己生活中的不如意;同時也寫出優雅輕柔的《田園交響曲》,刻畫環境帶給他的靈感與溫柔。貝多芬的身體裡,同時存在熱情奔放與樸實兩種狀態,也細細地體現在他的創作之中。
因此在第二場《貝多芬交響曲中的明珠與遺珠》中,東海大學音樂系蔡永凱老師就以各時期的貝多芬畫像起頭,帶大家看不同時期畫師筆下的貝多芬。如同他的創作,在不同時期都反應了不同人生的樣貌,以及大環境對他的影響。蔡永凱老師特別透過貝多芬九大交響樂的生成時期與創作時代背景,帶領大家看見貝多芬的不同面向。
最後《瘋迷24貝多芬攻略》則由金革唱片總監林伯杰主講,他將貝多芬琳琅滿目的曲子分成早、中、晚共三個時期,針對貝多芬三個時期的生命歷程與故事,提供樂迷聆聽與認識貝多芬的脈絡,同時也提供他自己的私房24小時攻略,邀請樂迷用自己的方式編排時程,好好聆賞貝多芬的創作能量。
開啟創作自由的先鋒
貝多芬的前半生與兩大音樂巨擘:海頓與莫札特重疊,該時期的音樂家多半服侍王公貴族,壓抑創作情緒。以當時的社會環境來看,音樂家想要自由發展並不容易,有如維瓦第,離開貴族發展自己的創作,最終卻落得窮困潦倒、死在維也納街頭的悲劇。因此該時期的創作特色是帶有限制且穩定規矩的旋律、愉悅優雅的風格,直到貝多芬出現。
過往的樂曲多半由樂團起始、再有獨奏者加入,結尾再由獨奏者展現驚人的技巧。然而貝多芬直接打破這個慣例,不但讓兩者平起平坐,甚至反過來以渲染的裝飾奏作為起始,挑戰聽眾的耐性,同時也挑戰讓樂器互相競奏,而非和諧的輔助協奏。
他在鋼琴的演奏和創作上更是數一數二,邢子青以《月光奏鳴曲》為例,儘管這個名字是後來的人冠上,但在那個時期,以充滿幻想、虛無縹緲的曲風創作,可是充滿挑戰性的。貝多芬從當時依附貴族的風氣中跳脫、挑戰傳統,開啟自由的創作不僅難得,更間接地讓後世的音樂家有了更寬廣的創作想像與發展。
多變的風格與貝多芬的三大時期
人們很常用耳聾但堅持創作的勵志故事來記得貝多芬的偉大,甚至以此界定貝多芬的音樂風格。但其實貝多芬的風格十分多變,在不同時期都有他獨特的樣貌。部分曲目與其說是遺珠,倒不如說是沒有符合人們所期待的貝多芬。
早期囊括出生到1802年,貝多芬32歲以前的作品,包括第一、二號交響曲。年輕的他16歲就前往維也納隨海頓學習,這時期的創作還能感受到海頓與莫札特的影子;直到25歲奠定音樂地位,卻也是耳鳴症狀剛開始的時期。他初次因為耳疾有了自殺念頭,第二號交響曲《悲愴》反映了當時的心情,甚至寫了《海利根遺書》。所幸他最後依舊勇敢面對人生,也成就這部交響曲的重要與不凡。
中期落在1803-1814年,橫跨貝多芬30-40歲,此間創作了第三到第八號交響曲。蔡永凱老師認為,沒有第一、二號交響曲,就不會有第三號交響曲。舉例來說,海頓習慣在交響曲的第三樂章安排一個小步舞曲,也是當時的主流做法;而貝多芬卻跳脫原則、加入創意,像是將小步舞曲的好幾個小節連成一句,或用詼諧曲來取代小步舞曲,將優雅的旋律改成充滿速度感的樂音等。早在第一、二號交響曲就已經展現他的變革,在第三號交響曲《英雄》時更進一步選用低沉的大提琴起頭,帶來豔驚四座的譜曲,展現「英雄」有血有肉、有幽默感,還會跳舞與享受生活的模樣。
最後是1815-1827年,貝多芬的晚期創作出許多重要的曲目,如第九號交響曲《合唱》、《莊嚴彌撒》等。不同於早期畫像中的秀氣,1816-1818年畫家約瑟夫・卡爾・史提勒(Joseph Karl STIELER)筆下的貝多芬頭髮蓬亂、神情疲倦,顯然已狀態不佳;然而1820年他再次為貝多芬畫肖像時,卻畫出另一番充滿神氣、眼神銳利的音樂家容貌,彷彿是希望後人記得他最好的模樣。
《瘋迷24貝多芬》囊括了貝多芬的32首鋼琴奏鳴曲、10首小提琴奏鳴曲、17首弦樂四重奏,與7首鋼琴三重奏。【武營來開槓】帶大家看見後人看待與解讀貝多芬的方式,除了後世熟知的奮鬥與堅毅,他其實也有調皮、反叛與有趣的一面,都能在他的創作中細細聆聽體會。
活動資訊
熱門標籤
推薦閱讀
在臺灣,你的《胡桃鉗》會是什麼?
這是每個舞者都記得的事情,他們的第一個《胡桃鉗》是什麼。有人是「西班牙熱巧克力」,有人則是左邊數來的第二個「雪花」。
「文字躍動!文學改編劇場魅力—淺談為愛而生共融劇場《魚.貓》」座談側記
曉劇場劇作《魚.貓》將於10月12、13日於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後簡稱衛武營)演出,戲劇改編自臺灣國寶級文學作家黃春明的《莎喲娜拉!再見》之短篇故事〈魚〉及〈溺死一隻老貓〉,由鍾伯淵編導以共融劇場形式,邀請聾人及劇場演員共同演出。在8月31日下午,衛武營特別與國立臺灣文學館(後簡稱臺文館)跨界合作,特別邀集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顧問耿一偉、影響‧新劇場團長與藝術總監呂毅新,以及萬座曉劇場藝術總監鍾伯淵,三人共同以「文字躍動!文學改編劇場魅力—淺談為愛而生共融劇場《魚.貓》」為題進行前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