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無不無聊取決於如何解讀 漫畫家荒川弘取自日常的創作實踐
荒川弘的代表作之一《銀之匙》,圖為友人的個人蒐藏。
文|Arya.SH 衛武營《本事》第13-20號主編
獨立編輯、文字工作者,投入藝文及設計等創意產業多年,曾任職於設計生活類媒體,現從事刊物製作及報導撰稿,寫人物、寫生活,用文字留下難忘故事。
延續上篇文章(《本事》製作筆記,深刻入心的幕後記實)提到:「用不同眼光看待尋常事物」的想法,繼續介紹有趣創作,例如漫畫《鋼之鍊金術師》,我始終忘不了高中閱讀的震撼,一對與自己年紀相仿的主角愛德華與阿爾兄弟,因企圖讓已逝母親復活,觸犯鍊金術不得製成人的禁忌,被神帶走一部分身體做等價交換(註)。
哥哥愛德華被奪去左腿和右手,弟弟阿爾則整個身體都不見,靈魂附在巨型鎧甲上,而苦心鍊成的媽媽根本不成人形,頭腳顛倒趴地蠕動,讓我惡夢連連。難忘的還有不惜讓女兒變合成獸的邪惡角色、用數十萬靈魂製成的賢者之石,有不死力量的人造人……。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懷疑它是恐怖漫畫,然而,能將沉重內容融入幽默敘事,正是作者荒川弘厲害的地方。故事軸線從兄弟略帶童真的視角展開,讀者能輕鬆進入書中世界觀,從歡笑與肅穆平衡的敘事節奏,紓緩種族戰爭、生化實驗等劇情衝擊;而荒川也將鮮明人物設定結合漫才,像是哥哥製成技術超群卻美感堪憂,聽到任何「矮」相關字都會暴走;弟弟外型強悍(畢竟是鎧甲),實則是會偷撿浪浪回家的反差萌,兩人一裝傻一吐槽,有趣串起友情、愛情和同袍之情。翻到附錄頁,作者也總以乳牛形象的自畫像現身,分享(痛苦又歡樂的)製作心情,經常讀到笑噴。
如此慎密的結構與故事線,在那男女創作風格仍涇渭分明的年代,當我知道荒川是女性且超迷三國志,前往東京追尋漫畫夢前,曾在北海道務農七年支持家業、高中便取得空手道黑帶資格等,都顛覆了我的性別認知,也對她汲取生命體驗為材的功力大感佩服。如不工作就沒飯吃的家訓、順應流動的武術心法;而書中女子性格個個比男生剽悍,則與農家生活裡,女性也是重要勞動力有關。此外,內容描述能幫助殘疾人士自由行動的金屬義肢「機械鎧」,則是早年在康復中心兼差所得靈感。無數取自日常的縮影,嫁接出一個奇幻宇宙,也滋養了年少的我。
時光飛逝,如今《鋼鍊》二十週年,我也步入中年,而那頭牛又出現了,2006年連載的務農隨筆漫畫《百姓貴族》推出動畫版。荒川直接以一副牛樣擔任主持人,用超爆笑視角描述家中真實日常,馬鈴薯、熊、偷菜賊都是靈感來源,而荒川一家更化身牛群家族集體共演,一集五分鐘的小品逗樂觀眾,更為人們補給農業冷知識,了解每一口吃食的來之不易。
身為酪農家四女,荒川說過如有機會想繪製相關故事,但她也曾懷疑這夠吸引人嗎?合作編輯相當支持,並鼓勵農家常識並非一般人所熟知的,給予她創作信心。2011年連載代表作《銀之匙》,投射的便是荒川高中就讀農業學校的經歷,內容講述一名城市少年為躲避升學競爭進入大蝦夷高農,渾不知自己走進一個體力定勝負的世界,在這死讀書沒用,百分之八十的學識都要靠身體力行習得,除參與農忙,還要馴馬、打掃雞舍等,在挫折裡建立自信自立。
內容生動轉譯荒川所見所聞,勾勒出與主流不同的青春校園生活,帶入農耕、畜牧、食物加工等學問,知識含金量極高,而幽默仍是必備,如描繪主角糾結雞蛋是從排泄口產出,打死不吃,但信念仍不敵飢餓,被熱呼呼的醬油雞蛋拌飯征服;與同學約好一起看棒球,中途被叫去支應母牛生產,歷經血腥臭汗襲擊,魂去一半也錯過比賽精彩片段。
據說,《銀之匙》誕生帶動當年農校報考率,並讓世人關注農業現況,而荒川也在內容提及農家子弟面臨的夢想與家業繼承拉扯。她曾說,由於讀者多為青少年,盼能透過作品傳遞「正直」意念,培養孩子坦率赤誠,就算遇到不喜歡的事也要有敢於回應的勇氣。溫柔強悍地創造多元價值觀和生命思考渠道,也讓讀者看見生活、創作都不單只有一種可能。
三部作品有轉譯自現實的靈感,也有專注日常的生活傳遞,很喜歡《百姓貴族》片尾所說:事物無不無聊取決於如何解讀。過去常在採訪時聽見厲害的素人受訪者提到:「我的生活(專業)沒什麼,你怎麼有興趣?」因為某些生命領會於自己是平凡,在他人眼中卻是特別存在,差別只是用何種視角看待。你又是如何覺察生活?正在找靈感嗎?不妨學習荒川老師從平凡日常找尋新希望,畢竟創作之境無遠弗屆,任何小火苗都能是點亮煙火的契機。
(註)鍊金術製成需遵循質量不滅定律,付出同等價值或屬性、量體的材料。
熱門標籤
推薦閱讀
挑選屬於你的舞蹈聖代:臺灣舞蹈平台的風味指南
「身體,是一部舞蹈史」是今年衛武營臺灣舞蹈平台的策展主軸,身體的歷史可以分為兩個面向,第一、個人的——比如我從小在什麼城市長大,成年後又去哪一個國家發展,那些所旅居的城市、所待過的學校、所受過的舞蹈訓練加總起來,就像堆疊在身上一層又一層的皮膚,每一層都是身體的歷史。
從《瑪儂.雷斯考》到《法斯塔夫》—你所不知道的精彩巧合
最近這兩個月,高雄衛武營與臺中國家歌劇院分別要上演19世紀末的兩齣經典義大利歌劇-普契尼的《瑪儂.雷斯考》以及威爾第的《法斯塔夫》。這兩齣歌劇乍看之下沒有什麼關聯,但事實上這兩部歌劇從創作初始到首演安排都出現了一些有趣的巧合。直到這次在臺灣兩地上演,似乎也在冥冥中重演著這樣的巧合。這究竟是怎回事呢?請聽我娓娓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