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2024藝術學習推廣國際論壇暨工作坊】活動側記
文|鍾欣怡
編輯整理 衛武營學習推廣部
2024年1月27-30日衛武營舉辦首屆【藝術學習推廣國際論壇暨工作坊】,帶來三場實務工作坊和四大主題論壇,參與者透過實作、討論、交流,留下許多彌足珍貴的經驗談與創意激盪。不論您是否曾與會,都能重新透過文字,感受當時工作坊現場的感動,以及論壇多元主題背後的實作經驗。
第一場工作坊邀請美國公眾劇院「公眾計畫」計畫總監暨導演羅莉・伍勒蕊(Laurie WOOLERY),以「社群」為主軸,直接讓學員化身公眾劇院經營的社群對象,透過文化地圖的遊戲示範如何建立團隊與參與者之間的信任感,自然地帶出學員之間的「異與同」。她也強調:「當有任何人認為自己不可能成為『文化殿堂』的一份子時,教學藝術家所肩負的責任就是要打破這樣的想法。」
第二及第三場次工作坊,分別由英國合拍劇團製作人瑞瑪・陶德(Rima DODD)及劇團藝術家梅根・崔德維(Meghan TREADWAY)帶領。瑞瑪表示合拍劇團特別和學生強調「玩」、「樂」兩大精神。對年輕學生來說,當他們們可以打破規則且想方設法地玩的時候,就會看新的可能。梅根則表示「一切從在空間裡的人們開始。」這是她特別提出來給老師們參考的原則:教室裡有誰就用誰。因此,集體編創的意義綜觀來說,是一場未知的旅程。
兩日精實的工作坊課程結束後,論壇也緊接著登場。第一個主題從臺灣公部門對藝術教育推廣的支持系統談起。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賴世哲主任分享「藝文扎根計畫」,由各地方政府執行,結合在地的特色,讓傳統的藝文教學不再只是口傳心授,而是有系統引導和啟發。長期與衛武營合作「劇場藝術體驗教育計畫」的新甲國小校長薛瑞君校長則表示,希望能透過計畫建立起孩子們對藝術的想像和先備知識。
主題二匯聚由美國公眾劇院、香港西九文化區和臺灣三大國家級表演藝術場館共同分享。對談與問答環節時,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顧問耿一偉提到,疫情後全球劇場都面臨財務考驗,然而劇院和觀眾的關係不能只有買票和賣票,藝術推廣便是為了培養未來的觀眾。
第二日則集結了不同的藝術教育推廣的實戰經驗分享,包含英國合拍劇團的教學資源包、國光劇團的觀眾培養、舞蹈空間的共融教學和影響・新劇團的青少年扮戲計畫等。國際教學藝術家聯盟主席劉勇倫提到新加坡教學藝術家必須學習教學法、心理學、時間管理等,並不只有藝術領域的進修。衛武營學推部藝術推廣組陳巧儀組長也分享了這幾年衛武營協同教育局所進行的藝術推廣教育,包含有讀劇課程、文學劇本改編工作坊等計畫,針對主題從幕前幕後不同的角度進行切入,切忌造成「推銷式」的感受。
學習推廣的累積是改變未來的具體行動。由4大主題貫穿,20位國際與談人共同參與的2024藝術學習推廣國際論壇,其中每一位講者與專題的背後都蓄藏著深入挖掘的寶藏,兩日論壇所提供觀點和激發的交流,是起點,也是邁進的指向。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將會搭建更多平台作為藝術文化對話空間,透過共創,達到跨世代共融的目標。
熱門標籤
推薦閱讀
《文雄與秀英》讓你再一次__愛情!
我的好友、同時也是知名編劇詹傑曾說過一句至理名言:「電視劇像老公,電影像一夜情」。我每次都想問,那劇場呢?假若串流媒體只要點點滑鼠,就有各種驚心動魄、高潮迭起、峰迴路轉、還看都看不完的多國影視作品,排解不甘日常寂寞的一顆心,我們又為何需要大費周章走進劇場,看單單兩名演員演繹平平淡淡、細水長流的一輩子感情?
在每個分岔路上,都重新一次的「我願意」:專訪《文雄與秀英》演員 巴鈺
近年來以主持闖出為自己立下名號的巴鈺,其心從未離開過戲劇。事實上,除了電視圈的經歷之外,巴鈺在出道初期,便曾與臺灣最早嘗試音樂劇製作「嵐創作體」合作。體驗過劇場的人,心中將會永恆的被打上一道聚光,心心念念著場上的光與熱。以至於,數年之後,即便巴鈺演過電視、拍過MV,主持過無數行腳、綜藝節目,且數次入圍金鐘獎。她仍然一有機會就向舊識詢問,何時還有機會再一次走進排練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