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向光的聲音,日常裡傾聽 ——黃裕翔的音樂劇場
文|郝妮爾
攝影|郝御翔
從《逆光飛翔》開始的轉折
「算一算,《逆光飛翔》到現在已經十三年了。」黃裕翔回想,那段時間確實帶來了巨大的改變。「在上映的時候影響比較有感,特映會之後大家輪流來拍照,之後走在路上也會被認出來抓去拍照,我還會默默統計,我在哪一條路上最容易遇到這種事。」他說的統計,是真的,到現在還記得:「走在南京東路上的時候最常被認出來。」
雖然如此,名氣並沒有讓他離開音樂。
那段日子,的確帶來更多表演邀約與節目上的曝光,但黃裕翔始終把重心放在「如何透過表演分享快樂」上。他說:「表演對我來講,始終就是一種分享。等於把自己快樂的東西拿出來給大家。」
能夠分享,是因為他平時也深刻地將自己浸泡在日常之中。黃裕翔的創作靈感不只是從樂器前生長,更多是從生活裡的聲音發芽。出國旅行,他隨身帶錄音筆,捕捉不同地方的聲響,所以可以侃侃而談:英國鐵道的平交道聲和台灣一模一樣,杜拜捷運的刷卡系統竟和台北捷運毫無差別;在以色列,他意外錄下蝙蝠的叫聲,道:「那些聲音都會變成靈感,帶進我的演奏裡。」
他甚至因此喜歡逛賣場,專門去敲碗盤杯具,測試聲音的質地與延音。回憶:「有一次我在大賣場遇到一組四個大小不同的碗,敲下去延音特別像頌缽,後來直接買回家。其實,那些碗擺在展示架上很久了,不知道被我敲了多少次。」OK,確認過不是衝動購物。
總而言之,「每一個聲音都有不同的節奏與質地。」他說,這種「聲音的收藏」給了他很多養分。即便疫情後演出邀約減少,他依然透過這些日常,持續探索新的方向。
從他們的失眠到我的劇場夢遊
如果說電影讓他被看見,那麼劇場則讓他一再「被聽見」。音樂劇場作品《失眠的人》到《夢遊的人》,這兩部作品不僅是黃裕翔音樂旅程的新章節,也是一種角色的突破。
2018年,以「音樂劇劇場」為介紹辭令的《失眠的人》,結合演員莫子儀的散文、黃裕翔的鋼琴、日京江羽人的音樂共同發展,讓聲音成為主題,使演員連純粹的念詞都有多種節奏翻轉的可能。黃裕翔回憶:「《失眠的人》其實就是以小莫(莫子儀)的文章朗讀為主,我就負責彈琴。唯一的台詞只有一句。」他說,那時候舞台上的自己仍在嘗試的階段,一切以音樂為重。
不過《夢遊的人》完全不同。
「我不再只是鋼琴家,還成了護士、便利商店的店員,無論是在場上或者是跟底下的觀眾,互動性都變得更高,也得背台詞。」劇場給了他全新的體驗——不再只是「彈奏」或「伴奏」,而是參與到戲劇的對話與互動。他對一切都躍躍欲試。
他回憶排練的過程,日京江羽人扮演醫生,小莫則是夢遊者,而他成了串場的便利商店角色。「我們三個的關係像在丟接球,對話之間要很準確,有時候得走在一個鋪好的軌跡上。」這樣的經驗,對於一向習慣即興的黃裕翔,是新的挑戰,也是新的樂趣。
「劇場就是一個能跟大家互動的地方。」他強調,自己最享受的是即興——無論是演員突如其來的情緒變化,或是觀眾突然的反應,他都能用琴聲回應。「有一次觀眾手機沒關,LINE訊息突然響起,我馬上把它編進曲子裡。」對他來說,這不只是好玩,更是一種冒險,「你不知道會遇到什麼,但你要馬上接住。」
與觀眾的距離,也因為場地不同而被拉近。「《夢遊的人》在酒吧演出,那感覺特別親密,中間還可以直接跟觀眾對話。」他說,那一刻,舞台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與人並肩而坐的所在。
「我覺得《夢遊的人》比《失眠的人》更打動我。」黃裕翔說,「因為我真的有角色在身上,那種參與感完全不同。」
被輕輕提起的「笨蛋」
延續這樣的情感,今年底在衛武營的《歡迎光臨笨蛋酒吧》,他特別希望能將這些聲音的體驗帶上舞台。「我想,現場當然會有一些酒吧的聲音,不過,外面街道的聲音,甚至開門的聲音,能不能放進演出裡?我想玩看看」對他來說,舞台並不是封閉的,而是可以不斷吸納生活中的聲音,讓觀眾感覺「音樂就在你身邊」。
當然必須如此啊,畢竟除了鋼琴,黃裕翔還熱衷於「聲音收藏」。他擁有各式沙鈴、鍋碗瓢盆,甚至對頌缽特別著迷。「有時候,敲一個碗的聲音延音,可以像頌缽一樣悠長。那種震動,好像能把時間暫停。」在他看來,聲音不只是材料,而是能引領觀眾進入不同狀態的媒介。
能有這樣的彈性與即興,都是因為沒有放棄「笨蛋」的概念吧。
關於這個詞,黃裕翔的解讀很單純。「笨蛋就是不要太嚴肅的地方。」他說,每個人或許都有過這種時刻:在工作受挫時、在愛情裡失落時,心裡默默罵自己一句「我真是個笨蛋」。但在酒吧裡,你可以自在地把這句話說出口,甚至笑著講,笑著釋放。酒吧就是這樣的地方。
「我覺得『笨蛋』是一種輕盈。」他說,「就像Me Time,每個人都需要獨處、需要抓回一點自己的時間。現在很多人,工作太多,真正屬於自己的時間少得可憐。這次的演出,我希望觀眾能感覺到,那是一個可以暫時拋下壓力的地方。」
他還特別提到,頌缽的聲音「或許」會成為演出的開端或結尾。「敲一下,就像是一個暗號,提醒大家:這裡,是可以卸下心防的地方。還是說——我們乾脆讓他成為劇場裡的三明三暗?」
關於這個問句,能否被落實。我們拭目以待。
黃裕翔眼中的「笨蛋酒吧」,不是喧鬧的荒唐,而是一種溫柔的冒險。那裡允許你失落,允許你大笑,允許你罵自己,也允許你什麼都不做,只是聽聽自己的聲音。
或者,他們的。
節目資訊
9/24(三)20:00
熱門標籤
推薦閱讀
為何李英愛與凱特布蘭琪都要演《海妲·蓋柏樂》
首爾LG藝術劇院今年為了紀念開幕25週年,找來以《大長今》紅遍亞洲的李英愛,在五月演出易卜生的《海妲·蓋柏樂》(Hedda Gabler)。李英愛在1993年剛出道,第一次演出舞台劇《炸醬麵》時,還到地鐵站派送傳單與貼海報。對李英愛來說,這一切都記憶猶新,她說:「就是這股衝勁,令我想再踏舞台。」李英愛將飾演把海妲的挑戰,比喻為解決一道難題的數學題。
冰與火之間:《海妲.蓋柏樂》的致命誘惑
最近重讀了挪威劇作家 #易卜生(Henrik Ibsen, 1828–1906)的經典文本《海妲.蓋柏樂》(Hedda Gabler),上一次讀應該是大學的時候吧?#二十年前 小時候讀不懂易卜生,覺得很無聊,沒想到這次重讀,一口氣看完,欲罷不能,覺得這個文本跟對白實在太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