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最不圓滿的圓滿
攝影|劉振祥
文|趙雪君
2009年《狐仙故事》首演,寫下臺灣新編京劇最浪漫奇幻的一頁;2021年由於其故事架構的靈動性,製作團隊決定以4D Views及多媒體的視覺技術重新述說《狐仙》這個故事。原定除了在臺北戲曲中心演出之外,也在臺中歌劇院登台做場,怎奈與近些年數不清的表演團體所遭遇到的困境一樣,因著疫情,臺中場次取消了,而今欣喜此劇得以在衛武營與觀眾見面。
《狐仙》一劇劇情複雜,在轉世輪迴的俗套之處又寫得出人意表。故事講述山林中可以任意轉換性別的白狐,先以男身「公子」與人類女子「封三娘」相戀,因傷於前情,忍痛自斷情思與封三娘分別。本以為情緣盡了,卻又以女身「晶晶」與封三娘來生「也娜」相逢於元宵燈會,兩世糾纏,終以最不圓滿的圓滿收束。
由盛鑑扮演的男主角「公子」,非常特別。以角色性格而言,他——以及「她」,「公子」的女身「晶晶」——是動漫性別越界文化下的產物,本身就具有吸引力。而就舞台形象來看,「公子」更是新編京劇史上獨一無二的存在,他由老生演員扮演,但是揉入了旦行的身段。戲曲的程式身段本來是塑造人物的「捷徑」,演員只要抓住了與角色特徵(男女、文武、貴賤、窮富等)相扣的程式身段,至少也有個三分像。原本為了突出角色特徵而藝術性誇大的程式身段,在刻意的混用交融下,居然渾然無礙的呈現了亦男亦女、性別越界的身體。可以說,沒有這樣的程式身段在背後支撐,公子的舞台形象便無法成立,而公子的舞台形象若無法成立,自然也就沒有這齣戲了。對於化用程式身段以呈現角色性別越界有興趣的觀眾朋友,可以參考盛鑑參與演出的《百年戲樓》光碟,在《百年戲樓》中盛鑑扮演男旦「小雲仙」,同樣是呈現男女並存的陰柔氣質,卻沒有人會說公子與小雲仙有相類之處。這是戲曲豐富的身體表現性留給當代劇場的珍貴遺產,程式身段對於塑造各種當代文化走出來的人物,有著無窮的潛力。
如果盛鑑扮演的公子是以男身透著女子的柔媚,那黃宇琳所扮演的晶晶便是女身中偶爾流露男子的英朗。宇琳在《狐仙》中性別越界的部分不若盛鑑明顯,然而驚鴻一瞥,極為攝人心魄,久久難以忘懷。這部分也可以與戲曲故事中常見的女扮男裝人物如祝英台相較,祝英台雖然裝作男子,但仍然要提醒觀眾不要忘了這是個女子喬裝而成的假男人,而晶晶則是要讓觀眾直分不出在她回想起曾與封三娘相戀過的往事時,究竟是男是女。
戲曲作為古老的藝術,要在當代演出、與當代一同呼吸,便無法迴避與當代媒體對話,不管是簡單的投影或者是需要相當技術支撐的4D Views,都只是眾多嘗試之一。這些嘗試過後,什麼會成為戲曲劇場新的語彙、什麼會曇花一現,只有時間能回答。2009年《狐仙故事》以其情節、人物情感以及用程式身段塑造的人物形象已然飽含我們這個時代的特色,2023年《狐仙》在此基礎上,又進一步探索了戲曲的可能性。
推薦閱讀
為何李英愛與凱特布蘭琪都要演《海妲·蓋柏樂》
首爾LG藝術劇院今年為了紀念開幕25週年,找來以《大長今》紅遍亞洲的李英愛,在五月演出易卜生的《海妲·蓋柏樂》(Hedda Gabler)。李英愛在1993年剛出道,第一次演出舞台劇《炸醬麵》時,還到地鐵站派送傳單與貼海報。對李英愛來說,這一切都記憶猶新,她說:「就是這股衝勁,令我想再踏舞台。」李英愛將飾演把海妲的挑戰,比喻為解決一道難題的數學題。
五天的蛻變:2025【衛武營青少年戲劇營】,見證改變的力量
化妝間裡,學員們有的在補妝,有的在休息,有的則在一旁開心地聊天。氣氛輕鬆而充滿期待。然而,作為觀察員,我不禁回想起五天前的第一天,那時的他們還只是彼此陌生、不敢表達的孩子。這短短五天的戲劇營,究竟如何讓他們發生這樣的轉變?帶著這個疑問,我親眼見證了一場改變的奇蹟。